我院师生赴韩访学交流 以跨文化对话锻造涉外法治人才新维度

作者:摄影:审核:周登谅发布时间:2025-08-01动态浏览次数:10

      7月15日至19日,我院选拔15名优秀本科生与研究生前往韩国进行访学交流。此次访学聚焦涉外法治理论与实践,由任虎副教授、肖梦黎副教授带队,通过“学术研讨+机构参访+政企对话”三维研学模式,完成了一场跨国法治文化对话。

我院学子参观韩国宪法裁判所审判法庭

学术探索:校园对话深耕前沿议题,多维碰撞涵养国际视野

      7月16日上午,以“社会的变动和法律的作用”为主题的第九届中韩比较法学术研讨会在韩国诚信女子大学诚信馆拉开帷幕。此次研讨会由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聚焦数字时代法治领域的前沿挑战。开幕式上,诚信女子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泰熙教授致欢迎辞,我院任虎副教授致答谢辞。双方均强调中韩法律交流对青年人才成长的重要意义,为这场跨文化学术对话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双方代表互赠礼物,祝愿两校友谊长青。

      首轮主旨演讲由韩国诚信女子大学金世俊教授主持。我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徐静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跨境数据安全规制”为题展开汇报,深入剖析跨境数据流动的安全风险与规制路径。第二轮由我院肖梦黎副教授主持。2023级硕士研究生牛子薇聚焦“人工智能算法歧视的国际治理” 为题,结合算法设计与运行全流程的国际性特征,阐述全球合作治理方案。

      随后,两国学子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数据安全、算法歧视治理、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前沿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诚信女子大学权贤浩教授作了精彩评议,为这场思想碰撞添上点睛之笔。

      午后,访学团一行走进高丽大学。我院杰出校友、高丽大学法学博士、韩国崇实大学张智华教授以“韩国的司法体系与主要结构”为主题,抽丝剥茧般层层揭开韩国司法体系的运作逻辑,为在场学子带来了一场关于法治实践的生动解读。分享中,张智华结合自身求学与实务经历,将韩国司法实践经验娓娓道来。这些宝贵的实践洞察,恰为上午的理论研讨提供了生动注脚,也让同学们对不同法治环境下的制度设计逻辑有了更立体、更直观的认知,让原本抽象的法律制度变得鲜活可触。

张智华学长在高丽大学作主题分享

实务淬炼:双线研学深研跨境规则,筑牢涉外法治实践之基

      7月17日上午,访学团一行步入JIPYONG律师事务所。作为韩国商事法律领域的标杆机构,这里的每一间会议室都见证过跨国并购的战略博弈与跨境争议的高效化解,处处彰显顶尖律所的专业底蕴。座谈会上,该所管理合伙人郑哲律师以“韩国法律人才的成长路径”为主题展开深度分享,为我院师生清晰勾勒出优秀法律从业者的核心素养。“足够聪明、足够细心、足够扎实的写作基础”,是他眼中优秀律师的必备条件——面对复杂且持续更新的法律体系,快速理解、分析与运用海量条文和案件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而这背后,正是逻辑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的硬核支撑。

访学团参观JIPYONG律师事务所

      座谈结束后,在金玉琳律师引导下,访学团参观了律所图书馆。高大的书架上,韩国本土法律典籍、判例汇编与国际法律著作、跨境研究资料整齐陈列,其丰富性与覆盖面令人印象深刻。此次交流让我院学子从实务视角触摸到韩国法律行业的特质,深刻体会到支撑顶尖律所专业水准的内在素养:既需敏锐的思辨能力,亦需深厚的知识积淀,更需在现实博弈中把握法律弹性的实践智慧。这些洞见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参照,也激励学子以扎实的知识储备筑牢专业根基。

访学团在金律师带领下参观JIPYONG律师事务所图书馆

      17日下午,访学团赴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KoreaExchange,KRX)进行参观交流。作为韩国唯一的证券期货交易所,KRX整合了证券、期货等多类交易平台,业务覆盖股票、债券、衍生品等多个领域,在亚洲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姜永胜部长的引导下,访学团驻足KOSPI指数诞生地,聆听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重构历程。此次金融危机让韩国深刻意识到健全金融法治的紧迫性,随后对金融监管法律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法律层面明确各监管机构职责,完善金融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最终构建起更为严谨全面的监管框架。

访学团在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合影留念

      这场探访让访学团清晰看到,KRX的运营肌理中始终贯穿着法律监管的脉络。从上市企业信息披露到跨境资本流动管控,访学团对涉外金融领域的法治实践有了更真切全面的认知,也深刻体会到:完善的涉外金融法治体系,既是全球金融合作的助推器,更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压舱石。

法治根基:宪政殿堂解码体制机理,溯源韩国法治顶层设计

      7月18日上午,在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权贤浩教授的全程陪同下,访学团走进韩国国会议事堂,探寻建筑空间背后的制度意涵。议事大厅内,庄严肃穆的议事席与环形旁听席巧妙呼应,既保障议员议事专注性,又彰显公民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权利。解说员介绍,顶部采光设计寓意“政务公开、阳光行政”,墙面无穷花雕刻镶嵌韩文“国会”二字,“每一处设计都是制度理念的物化呈现”。“这种将政治理念融入空间设计的智慧,为法治环境建设提供了跨领域启发。”学员们边听边记,对“空间承载权力,设计传递价值”有了直观体会。走出议事堂时,阳光透过穹顶洒落,这座融合功能与精神的建筑,让建筑与制度的对话留下深刻印记。

访学团参观韩国国会议事堂

      18日下午,访学团走进韩国宪法裁判所,开启深度司法实践学习。韩国宪法裁判所研究法官宋熙玲(音译)从韩国法律职业资格准入、晋升路径切入,系统阐释宪法法院在案件侦查、公诉提起及法律监督中的权责配置,清晰展现法官、检察官在司法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在与宋法官的交流中,同学们积极发问,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宪法审查制度的重要性,看到法官对案件细节的极致打磨以及庭审中对法理与人情的平衡,更能理解“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更在于经验”的深意。将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司法实践的能力,正是涉外法治人才需要锤炼的核心素养。

访学团参观韩国宪法裁判所,并与宋法官合影留念


参访心得

      2023级本科生薛思卿:这次学院组织的访韩之旅给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记忆。我们在参观国会、宪法法院和律所的过程中,感受到韩国制度和中国的不同,从政治建设角度体悟韩国制度的独特之处。与此同时,我们还参观了历史建筑景福宫,品味韩国本土美食、领略韩国的人文风情。整场旅行下来,最令我难忘的是登上宪法法院楼顶花园的一刻,古今交错,背后历史古迹的宁静和面前高楼大厦的繁华相映,将韩国从一片古朴的土地蜕变为一个发达国家的历史凝缩为座座沉默矗立的建筑。

      此外,在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的交流中,我发现尽管“山川异域”,但同作为法学生,我们拥有共同关注的社会法律议题,怀揣共同的理想抱负。在中韩比较法研讨会上,对方聚焦了中韩目前都存在的平台经济问题,让我意识到韩国对维护平台骑手的权益的重视,此后旅程中街上呼吁提高骑手劳动待遇的标识也进一步印证了这点。我们还与诚信女子大学的同学们交流了未来的职业规划,她们有的想成为警察,有的则是检察官,和我们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在这样的跨文化交流中,我不仅更进一步地体会到韩国制度发展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还建立起与异国同学间跨国的文化链接,为这样积极的双向交流而感动。

      总之,本次的韩国之旅于我而言是一枚深刻的文化烙印。它启发我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进一步的思考,是我 重要的回忆,更是法学求学之路上的重要地标,全程就像以实地体验方式展开的两国比较法研究,引领我们进一 步奋斗,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青年。

      星霜屡变后,我想我还是会回忆起初次踏入这片土地时,它沉静的建筑、陡峭的坡,和落在校园绿地上的茸茸细雨。

      2023级本科生季柯楠:此次韩国之行,置身于涉外法治的多维场景,我收获颇丰。在诚信女子大学研讨会上,中韩学生围绕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的同台发言与互评,让我第一次近距离感知不同法域在同一命题下的张力与共识。转至高丽大学,一位校友以“亲历者+研究者”的双重视角,为我们拆解韩国司法制度。听他娓娓道来,韩国刑法中“行为犯”的严苛——哪怕只偷一支笔,也足以构成盗窃罪——不再是纸面规则,而是与历史、现实共振的制度选择。更触动我的是检警关系的演进:1954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检警一体化,到2009年“检警调查权调整”改革中检察官主动让渡侦查主导权,再到新近引入的“重大犯罪侦查合议团”机制,一条“控制权力—保障权利”的脉络,在案例与数据间清晰浮现。走进韩国国会,回溯其立宪历程,我得以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坐标中理解主权叙事的形成。在韩国宪法裁判所,我们明白了裁判所的工作内容,以及从裁判所与公众沟通的开放姿态看见了法治与民意之间的持续对话。短短数日,我既在规则层面领略差异,也在情感层面建立连接。涉外法治不再只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感、可思、可期的共同事业。此行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增量,更是视野拓宽与心态开放,为今后的学习与思考注入新的坐标。

      2023级本科生黎妍:非常感谢学院给予我们这场宝贵的学习机遇,更感恩任老师与肖老师一路的悉心照料与专业指引。正是这份支持与陪伴,让我们得以跨越山海,在韩国的土地上开启这场以法律为灯塔的探索之旅。

      走进诚信女子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能感受到法律教育在女性成长中的分量。高丽大学作为韩国顶尖学府,其法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在这里,能感受到韩国对司法体系构建的严谨态度。律所的参访,让我近距离接触到韩国的法律实务。律师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案件细节的极致追求,与国内同行并无二致。他们在处理案件时,对法律条文的灵活运用以及对当事人权益的维护,让我看到了法律职业共同体共同的职业操守。中韩两国的律师在面对复杂案件时,都在努力平衡法律的刚性与人文的温度。

      证券交易所、韩国国会、宪法裁判所的走访,则让我从更宏观的层面了解到韩国法律在经济运行、国家治理和宪法实施中的作用。证券交易所的规范运作,离不开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韩国国会作为立法机构,其立法过程体现了法律的民意基础。宪法研究所对宪法的研究与阐释,保障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最高权威。这让我联想到我国,从金融监管法律的不断完善,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再到宪法实施的全面推进。中韩两国都在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发展,只是在具体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上,有着各自的特色。

      这次韩国访学,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中韩两国虽然法律体系不同,但在追求法治、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不同的法律制度如同不同的道路,最终都通向公平正义的彼岸。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带着这次访学的感悟,更加深入地研究中韩法律,汲取有益经验,为我国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级硕士研究生牛子薇: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涉外法治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关键支撑。作为国际法专业的学生,怀着对涉外法治领域的无限憧憬与探索热情,我有幸参加了法学院此次的涉外法治人才训练营,不仅开阔了眼界,更对涉外法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收获颇丰。首先,在此次的韩国之行中,我们访问了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作为学术交流活动的发言人之一,我在此次的交流活动中不仅学习到了中韩两国同学分享的学术研究知识,更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外文发言方面的不足。想成为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语言是第一重要的技能,是了解不同国家法律专业术语和不同风俗习惯的基础。通过此次的交流,我也会更加重视自己语言能力的培养,努力使自己提高涉外交流能力。其次,在此次的韩国之行中,我们除了访问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外,还参观访问了高丽大学、韩国地平律师事务所、证券交易所、韩国国会以及宪法裁判所,听取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讲解,对韩国的法律环境有了深刻的了解。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韩国相关法律场所的参观访问使我深刻认识到了韩国法律环境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同时,我也体会到正是国与国之间法律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涉外法治人才的重要性。我们要努力朝着具有国际胜任力的高标准涉外法治人才的方向努力,既要通晓国际规则,也要熟悉当地法律,更要具有全球视野和深厚的法律素养,以此来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更好地保障中国企业和公民的权益。


      此次访学是我院贯彻落实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为参访学子打开了涉外法治理论与实践认知的新维度:它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企业“走出去”时的风险屏障,是资本跨境流动的合规航向标,更是不同法域对话的规则纽带。首尔街头巷尾触摸到的法治温度,让访学团深刻体会到:涉外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而法律人才的成长,正植根于对真实世界规则的洞察与运用。这段经历将化作前行的力量——激励学子们以专业为基、以实践为径,在涉外法治的探索中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立场。未来,当他们站上国际商事谈判桌、参与跨境争议解决时,这份从实践中淬炼的认知,终将转化为推动中外法治互鉴的具体行动,为构建更公正的国际法治秩序注入新生代力量。